"I must not fear. Fear is the mind-killer. Fear is the little-death that brings total obliteration. I will face my fear. I will permit it to pass over me and through me. And when it has gone past, I will turn the inner eye to see its path. Where the fear has gone there will be nothing. Only I will remain."
慢性失眠的人,一次次的睡不著,又一次次想方設法要睡而不可得,其挫敗感與焦慮感,使「睡覺」這件事無限上綱。上床時間一迫近,即感到如臨大敵。
睡覺本該是件自然發生的事,卻變得好像要上戰場一樣。弄得許多失眠的朋友為了好好睡一覺,非得提前「做準備」。在睡前來杯溫牛奶、聽段輕音樂、泡個熱水澡,這些行為彷彿戰鬥前的擦槍與磨刀,雖然本意是為了放鬆,卻因為有了目的性與得失心,而讓神經更緊繃,更加睡不著。且看那些躺下就睡的好眠人,對睡覺根本是不上心的。
越設法要睡,越睡不著
坦然不睡才能解套
失眠的人,越努力要睡,越睡不著,那麼乾脆就坦然接受「今晚不睡」。睡不著的時候,人們總是下意識的抗拒「睡不著」所帶來的所有感受,身理的也好,心理的也罷。這麼做,只會讓焦慮加倍,靜靜地閉目養神怎麼說比焦慮內耗來得強。
那段祈禱文說「I will face my fear. I will permit it to pass over me and through me」。面對恐懼,阻擋是沒有用的。阻擋,只會讓恐懼一直停留在跟前,久久不去。欲讓恐懼消失,我們應該選擇正視恐懼,並且讓它快速通過。原文的「through」是祈禱文的關鍵字,沉重的恐懼無法阻擋,只有讓它通過我們的內心,才可能消失。
恐怖片裡的惡鬼,可怖得讓我們不敢直視。但如果要你為惡鬼畫一張素描,在觀察惡鬼的過程中,隨著一筆一畫,惡鬼也變得越來越不可怕了。睡不著的時候,就要以這種心態感受當下,與失眠共處。坦然接受今晚不睡,就是請你敞開胸懷感受睡不著的一切;額頭冒汗、心跳加快、心情煩悶,一切的一切。「今晚不睡」乍聽之下很難接受,但這的確是唯一能切斷死循環的方法。
Mindfulness 客觀感受當下
世界上大多數的事件都是中性的,好與壞其實都由自己認定,心情起起伏伏,都是自己的主觀反射。潔西卡夫人的恐懼祈禱文告訴我們,只有當下是真實的。恐懼有如煙霧,而文中「審視恐懼穿過的軌跡」讓我們藉由「審視」,從當事者變成局外人,變成局外人之後,恐懼便煙消雲散了。
只要能活在當下、客觀感受當下的每分每秒,恐懼便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只有自己。每當潔西卡感到恐懼之時,便會默念祈禱文,為的即是藉由朗誦,把懸浮在恐懼中的意念拉回當下,感受當下的實在。
「客觀感受當下」是近十年歐美風行的 mindfulness 抗壓法的核心概念,mindfulness 中文譯作「靜觀」或「正念」。哈佛大學研究指出,時常客觀的感受當下,能在大腦斷層掃描裡看出海馬體的灰質增加。可以促進情緒調節、邏輯思考、疼痛耐受與自我感知等大腦功能的提升2 3。
《沙丘》的原著小說出版於1965年,不得不說,作者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在當時能有如此真知灼見可謂神人啊!
相關內容/ 失眠的關鍵在心態,「管它的!」就不會失眠
- 有些中文媒體把 little-death 翻譯成死神,這是錯誤的。little-death 源自法文 la petite mort,指的是意識短暫的死亡與甦醒。因此後來有人把它延伸為性高潮的代稱,而這裡以原意翻為「意念的微死亡」較為貼切
- 參考資料 Hölzel, B. K., Carmody, J., Vangel, M., 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 M., Gard, T., Lazar, S. W. (2011).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Psychiatry research, 191 (1), 36–43.
- 參考資料 Congleton, C., Hölzel, B. K., Lazar, S. W. (2015).Mindfulness can literally change your bra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