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的全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可能是由於大腦前額葉發育遲緩或神經傳導物質缺乏引起的。儘管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病因,一些專家認為可能與遺傳或孕期接觸尼古丁有關。患有過動症的孩子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足、扭動不安或情緒衝動等現象。這些孩子在睡前仍難以靜下心來,導致難以入睡或失眠,讓父母非常擔心。
過動症孩子睡不好不一定是因為情緒過於高昂,還可能是由於呼吸中止症或不寧腿症候群引起的。統計上,這些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受這些問題困擾。呼吸中止症是指在睡夢中呼吸暫停,通常伴隨嚴重打鼾;不寧腿症候群則是雙腿感到搔癢、痠麻或躁動,必須不停地扭動來緩解不適。
睡眠不足也會引發過動的表現
過動兒的本土盛行率為 5%-7%1,但為何「過動」這個詞近年來成為熱議話題,似乎每個家庭都有個上課不專心、不愛睡覺的孩子?這多半是因為家長們的過度擔心。活潑好動與過動症不同,過動症需經醫師確診。然而,兒童睡眠不足也會引發類似過動兒的症狀。
睡不夠的大人會顯得沒精打采,但睡不夠的孩子即使筋疲力竭,也會顯得過於亢奮,讓人誤以為是過動症2。因此,有些被認為過動的孩子,其實是因為長期睡眠不足而表現出過動的行為。華盛頓郵報甚至曾以「過動症也許是睡眠障礙」為新聞標題3。
雪上加霜:過動症藥物讓人更睡不好
既然睡不夠會讓孩子表現出過動的症狀,可以想見,本身是過動兒的孩子再睡不好,更是雪上加霜。然而,治療過動症的處方藥大多具有激發情緒的作用,使人更難入睡。乍聽之下很不合理,過動的孩子已然情緒高張,為何還要再給予額外的刺激呢?這是因為過動症患者腦內缺乏多巴胺,因此治療上會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4來促進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的釋放,以調節腦部功能。
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的副作用之一是入睡困難,而睡不夠的孩子又會顯得過於亢奮。如果不嚴格遵循醫生的劑量與服藥時間,可能會陷入「過動/失眠」的惡性循環。建議與醫生討論個人化的服藥計劃,是否可以適度安排「藥物假期」,例如週末或寒暑假不服藥5。
其他輔助過動兒的方法
- 藥物合併行為或心理治療
- 少吃甜食,避免血糖不穩定影響情緒
- 以運動提升腦內多巴胺的分泌6
- 補充 omega-3、鎂、鋅、維生素D與維生素B群,減緩體內發炎與過動現象,並幫助睡眠
- 多咀嚼可以增加大腦前額葉的血流量,提升專注力(在三餐裡增添有嚼勁的食物,或使用市售的過動症玩具)7
相關內容/ 昏昏欲睡,雙腿卻動不停 – 認識不寧腿症候群
- 參考資料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參考資料 The regulation of sleep and arous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 請見 Could some ADHD be a type of sleep disorder? That would fundamentally change how we treat it
- 包含利他能(Ritalin)、利長能(Ritalin LA)、專思達(Concerta)三種藥。思銳 (Atomoxetine)不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但效果較不明顯。
- 參考資料 過動症藥物治療的一些考量
- 每周2次,每次90分鐘的水中有氧運動,可達到抑制衝動能力與專注力提升,和藥物有一樣的效果,參見 運動可助過動兒提升專注力
- 例如 Explore Your Senses 玩具